查看原文
其他

月经,辱华,文化输出

芋泥 3号厅检票员工 2022-06-02


写在前面

今晚聊近期另一部我们网盘上映的大热片《青春变形记》。

 

看这片子的时候,我最感动的点其实来自于电影之外。

 

我一直忍不住在想我们有多久没有看到过这种西方制作、东方内核的好电影了。

 

之前聊《尚气》的时候小哥就写过,我们在陷入一种双向的割裂,西方放弃了耐心和尊重,将我们完全视为了票仓,而非一方文化。像《尚气》、《花木兰》这种粗制滥造,披了东方文化的皮来谋利的电影在越来越多。

 

我们则愈加敏感和封闭,包容和开放成了两个会被批判的词语。


而这部电影就像全球化时代的一次回光返照,回的是东方的心,照的是西方的皮,让我们得以到电影里重温文化交流的旧梦。

 

毕竟现实太尖锐了——这部片在迪士尼被处理成了连院线资格都没有的“网大”,在我们这里依旧也被一小批人拿着放大镜,指控它辱华。


这些文化现象已经成了比电影本身更具有谈资的东西,我们今天也只能一起讨论,无法回避。

 

《青春变形记》


 

《青春变形记》的里子完全是东方的,主人公华裔女孩小美,一个住在多伦多唐人街的13岁中学生,家庭教育是传统东方式的,讲究伦理、遵从孝道,家庭最频繁的集体活动便是打扫宗祠。


 

电影的奇幻设定也是从东方传说里取的经,小美家族信奉红熊猫为守护神,家族里的女子到一定年纪就会变身成红熊猫,而红熊猫的力量难以控制,只好用古老仪式来将其封印。


  

进入青春期的小美,在某一天早上醒来时就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毛茸茸的巨型红熊猫。此后,她只要情绪一激动,就会变成红熊猫的形态。

 

整部片由此变成了一部可看性极强的高概念电影。

 


而如果剔除掉这一高概念的设置,你就会发现整个故事非常简单老套,家庭难题与个人梦想的拉锯,再到最后的合家欢大结局,这是皮克斯电影的惯用招数了。

 

让这部片变得不一样的,就是东方色彩的这只「红熊猫」,所以今天在电影层面,我们也就只聊聊这只「红熊猫」。

 

 

那么,「红熊猫」到底代表了什么?

 

我们其实可以从红熊猫第一次出现时的状况来看——

 

小美,13岁的年纪,恰是从儿童变成青少年的时间点。晚上,她的梦里一片红色,红色的宗祠,红色的鱼,还有印着男孩脸孔的红色花蕊。醒来后,她就突然变成了一只红熊猫。


 

面对自己的新形态,小美茫然失措、闪躲退避,认为自己变成了异类。

 

而同为女性的母亲,对小美的状态表示关心、担忧,但似过来人般并不慌乱。

 

这像什么?

 

答案呼之欲出——月经初潮。

 

这点在电影里几乎都不算隐喻了,片子里小美变成红熊猫后躲进的场所是卫生间,而妈妈也直接问她是不是来了初潮,并且不止一次给小美备上卫生巾。


 

并且,经期的易情绪化,正与小美在情绪高涨时会变成红熊猫相对应。

 

那么,月经初潮进一步代表了什么?

 

意味着女性步入青春期,第二性征发育,雌激素分泌。这一身体的变化,引致到意识上,就是欲望的产生。

 

红熊猫便是欲望的化形。

 

小美变成红熊猫的前夕,她躲在床下,在笔记本上画下自己和男孩的亲密图像,画面呈被欲望浸染的红色调——性幻想,是青春期非常普遍的一种欲望。


 

电影里,关于欲望,还有其他方面的具象展现。比如,人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,想摆脱父母的监管,渴望自决。

 

小美开始致力于融入家庭之外的团体,在意好朋友眼里她的形象,努力做一个忠诚的朋友,去获取团体认同感。

 

她开始在床底下偷放不想让父母知道的秘密,比如没拿到A的试卷,比如校园里的红熊猫赚钱计划。


 

这些都是因为她有了欲望,独立、自由、尊严都是欲望的分型。

 

现在,我们已经搞清楚了红熊猫是什么了,那我们再反过来看小美和家长双方在红熊猫出现后的更多反应——

 

小美在同侪们的鼓励和陪伴下,逐渐认为红熊猫可控,她选择自己处理红熊猫,在无需它时隐藏,在需要它时变身,并借此成了校园红人。


 

而家长,则认为红熊猫不可控,母亲担心小美的交友圈,怕她暴走,时刻紧盯着小美,甚至跟着小美到学校来进行过度保护。

 


小美和家长对红熊猫的不同态度,正是代际矛盾的指涉。


这一矛盾在电影里最尖锐的显现,是红月的那天晚上,红熊猫的封印仪式和演唱会的时间撞车。

 

两件重要的事,恰恰在同一天。

 

为什么安排得这么巧?单纯是为了增加戏剧冲突吗?

 

其实不是。因为封印红熊猫和观看演唱会这两件事在根本上是同一件事情——都是迎接成长的仪式。


 

在家长眼里,伴随着成长所出现的欲望在当前阶段是危险的,是成长的阵痛,是需要压制、克服,让其消失。

 

而在小美眼里,这一欲望是应该被拥抱的,她想自己决定成长的样貌,想去看喜欢的男孩的演唱会来完成这个变成女人的仪式。


 

那究竟哪种仪式对成长来说是更好的?

 

在现实中,这个问题就变成了,究竟要以什么态度来面对欲望?要以什么心态看待类似早恋这样的现象?

 

是要压制还是疏导?

 

电影结局很巧妙地用反例给出了答案——小美的妈妈也变成了红熊猫。

 

小美的妈妈在意外解除红熊猫封印后,她所爆发出的欲望几乎是摧毁式的。在欲望被长久压抑之后,欲望反而以更负面的形式回归了。



 

红熊猫的更深层示意,是文化交融的产物。

 

熊猫,是中国文化的象征。

 

而红,则是加拿大枫叶红。

 

在小美变身红熊猫的前夜,她还是黑色的头发,穿着印着枫叶大图案的白底t恤(映射加拿大国旗)。


 

对于华裔来说,文化认同与身份政治,同样是青春期的重要议题。

 

在小美这样的移民家庭,家里是传统的东方教育,而在学校,接受的是完全的西式教育。于是,在她身上就出现了枫叶红熊猫。

 

电影在地缘上也呈现了东西文化碰撞的样貌。



电影里展现了不少多伦多现代化都市的标志性建筑,且着重描绘了唐人街的景象。而位于这块区域的,小美家的宗祠,则是华人宗族意识的最强符号。


 

红熊猫的出现,代表的恰是文化从碰撞进入交融。

 

小美面临的文化认同取向的冲突,最后在两种仪式的交叠里达成了解决——在演唱会场馆,来了一场红月仪式。

 

在仪式中,小美的家人们吟着方言曲,她喜欢的男子组合在台上唱着英文歌,台下所有的观众也都一起唱起来。

 

空间里不同文化背景的所有人在此刻都共同加入了这场仪式,文化在此刻交融了。


 

在仪式里,小美进入了一个超自然的世界,在茂密苍翠的竹林里,她面对一方清水形成的镜子,进行了一场重新认识自己的自我观照。

 

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,她将红熊猫留在了身体里,同时也完成了东西文化在她体内的共处。


 

此时,你会发现,这部片并不是对华人传统文化的解构、批判,亦不是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复写——


而是在讨论一种不同文化之间共存交流的连接点,那就是普世的情感。

 

小美对红熊猫的悦纳,就是文化交流的完成。

 

那我们呢?要封印红熊猫还是悦纳它?

 

这问题时刻都在返照着我们的现实——每一个国家好像都会非常忌讳听到「文化输出」这四个字,民族主义者听到这四个字会认为这意味着一种入侵、灌输、洗脑。

 

那「文化交流」呢?这四个字好像就一下子就温和了,没有攻击性了,但我们有没有考虑过,这两个词其实是一个意思?

 

双边的文化输出,便是文化交流。

 

我们无法阻挡文化输出,你的人字拖鞋、牛仔裤、可乐,都带着另一个国家文化的烙印,而历史告诉我们封闭只会让一个国家成为文化孤岛。

 

我们能做的就是让“被文化输出”变成交流,用更多自己的好作品去反向输出,证明我们,然后再自信一些,再包容一些。

 

我们改变不了世界和对手,也无法独善其身,那就奋起于自身。

 

正如,小美在水面镜里望去看到的,是自己。

 

真正的野兽,不在身外,而在心里。


配图/《青春变形记》
配乐/




「三号黑店」新品斜挎手提包热卖中

「点击图片可查看商品详情推文」

复制链接到淘宝即可打开:

【淘宝】https://m.tb.cn/h.fotXUpO?sm=d6b9fd?tk=Ggxi2U9KHtO「三号黑店 《孔雀》 单肩方形托特包杜邦纸斜挎手提包 22/03」





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